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

死者代言人

《死者代言人》为奥森·斯科特·卡德(Orson Scott Card,以下以Card称)所作“安德(Ender)”系列的第二部。Ender系列为:《安德的游戏》(Ender's Game,1985,雨果、星云奖),《死者代言人》(Speaker for the Dead,1986,雨果、星云奖),《屠异》(Xenocide,1991),《精神之子》(Children of the Mind,1996),《安德的影子》(Ender's Shadow,1999),《霸主的影子》(Shadow of the Hegemon,2001),《影子的傀儡》(Shadow Puppets,2002),《巨人的影子》(Shadow of the Giant,2004)而且现在仍然看不到其终结的迹象。

Card热衷于描写少年天才,在一定程度上,那些虚构的人物也是他自己的影子。他们在Card想象的世界中建立奇勋,而Card自己则在对承载他们的世界的建构中创造奇迹。他将宗教融于科幻小说的方式为科幻小说带来了新面貌。

作为《安德的游戏》的续集,《死者代言人》的时代背景被放在安德击败虫族3000年以后。因为一直用光速浪迹宇宙,安德依然活着,只是从战胜外星人的英雄沦为屠杀外星智慧生物的魔鬼。他只能隐姓埋名,流浪于各个人类殖民星球,为死去的人代言。此时,人类正在对卢西塔尼亚星上生活着的外星智慧生物——猪仔(坡奇尼奥)——进行研究,但正当研究取得进展的时候,猪仔却谋杀了人类的生物学家。前来为之代言的安德在网络虚拟生物“简”和虫族女王的帮助下开始了调查。安德为文明和解所做的努力已经毫无遮掩地占据了小说的中心。

在《死者代言人》中,安德不仅是死者的代言人,也是神的化身,他的调查自然演变成了对不同种族和解的推动(也是自身的救赎),这种努力最终取得成功:不仅猪仔和人类建立了直接的交流,被安德亲手毁灭的虫族也开始在和平的环境下复兴。

就其情节性来讲,《死者代言人》不及《安德的游戏》节奏快速冲突激烈,但仍然富有悬念。更重要的是,《死者代言人》在思想性上大大超越了《安德的游戏》。同时,其中过多的布道式的论述也招来了很多读者的批评(只是恰合我意)。在一定程度上,《死者代言人》是Card内心的真是独白。他对人性、对生命、对个体与群体的关系、对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你心里有一种执着地追求某种目的的感觉,这种感觉驱使着你,鞭策着你。我相信,如果给你参加考试的机会,你肯定会通过的。但在我给你这个机会之前,我必须知道:通过考试之后,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你的信念是什么?你属于什么群体?你关心什么?你爱的是什么?

你们会发现,在对异族屠灭者安德的憎恨之下,在对虫族之死的痛悼之下,还埋藏着某种东西,某种比较丑恶的东西:你们害怕陌生人,无论他是生人还是异乡人。只要你们知道他杀死了某个你认识、尊敬的人,你们就再也不会在意他的外形了。从那一刻起他就成了异种,甚至更邪恶,成了djur,嘴里淌着涎水、出没于夜间的可怕的野兽。如果你握着村里唯一的一杆枪,吞噬过你伙伴的野兽又一次闯进了村子,你是扪心自问,是认为野兽们也有生存权而什么也不做呢,还是立即行动,拯救你的村庄,拯救你熟识的村民,那些信赖你的村民?

她看到了自己的未来,黯淡、无望、难以忍受又无可避免。她不敢寻死,但也很难算活着。她不能结婚,自己连想都不敢想一想那个秘密,唯恐那个致命的真相,又在不经意间被透露给别人。永远孤独,肩头是永远无法卸下的重负,永远怀着负罪感,渴望死去却又被宗教观念束缚,不敢主动寻死。她得到的唯一慰藉是:以后不会再有人因为她的缘故而丧生。她已经罪孽深重,再也担不起更多的罪责了。

他知道提前成为外星生物学家这一成就的背后意味着什么,他也知道皮波沉静的父爱和包容对她的意义,懂得她对利波的友谊发展到了多么刻骨铭心的地步。卢西塔尼亚上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娜温妮阿,但在天寒地冻的特隆姆星球,在雷克雅未克的这个窑洞中,安德·维京理解她,爱她,为她流下了泪水。

我们宽恕你。
只有你们重返大地的时候,我才能得到宽恕。

他被每一个人类世界当成十恶不赦的魔王,但事实上,他更是一位救星,一位先知,一位殉教者。

你怎么知道他没有怀着温情接触过什么东西?你怎么知道没有人爱她,没有人从他身上得到过爱的回报?毁灭了他接触过的一切——这是弥天大谎,这句话不能用在任何人身上。

人类从不质疑自己完全相信的问题。

疾病与灵药并存于每一个心灵,死亡与救赎也同时掌握在每一双手里。

他的儿子向他索取面包,他却给他石头,这样的人算什么人?

你的同情心足以使你坚强到把烧红的烙铁放到伤口上,如果治伤的办法只有这一种的话。

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啊,安德想。但说到底,希望只存在于各人自己身上

相信到一定程度,然后据此行动,彷佛自己的信念就是事实本身。当我们的信念大到那种程度,我们便称之为知识,事实,把身家性命押在上面。

以剑为生者,必死于剑下。

是什么样的人就过什么样的生活,要做出什么改变必须由他们说了算,而不是你们,不是你们这些被人类观念蒙住双眼的人,一心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——跟我们一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没有评论: